在研究确实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些基本概念:
模块化
模块化是解决复杂性问题很重要的工具。把应用分成不同的部分(模块、库、包、子项目和组件),再分别进行计算,是行之有效的方式。模块化的最终目的是能定义出一套API用于模块间的沟通。
如果模块间所有的通讯都只通过这种API来实现,那么模块是松耦合的,于是:
改变某个模块的实现会很容易
开发和测试各个模块能很容易独立开来
面向对象模式也是类似的道理。在OOP中,理想的状况是拥有大量小的、可重用的、简单并分离良好的对象。在模块系统中,就可以完美地实现小的、可重用的、简单并分离良好的模块。它们的想法和最初的动机是完全一样的,只是规模有所不同。
逻辑分离
传统上,Java中有两种办法来实现模块化。逻辑分离是最自然的方式。它包括将应用程序分割成逻辑模块(子项目),最后再部署成一个完整的应用。通过定义正确的包来实现逻辑分离也是可能的,但更通用的办法是把应用分割成一些存档文件(也就是JAR包)。逻辑分离里能促进模块的重用,有助实现模块间的松耦合。你甚至有可能定义一个API,然后宣布所有模块间的通讯都要通过这个给定的API来实现。这样的想法有个大问题,那就是你很难强破大家都采用这种限制性用法,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机制能够确保这个API的用法。你也没法把那些应用通过给定模块来使用的类和作为公共API一部分的类区分开来。如果一个类是“ 公共的”,那它就可以被任何其他类使用,无论调用它的那个类属于哪个模块。另一方面,受保护的或者包级可见性的类在其模块内部的调用也有限制。通常来说,涵盖了一些包以及包中类的模块需要能够互相调用。因此即使某个应用是由一些逻辑模块组成,但如果这些模块是耦合的,那么分离也根本没有用处。
物理分离
另外一个传统的办法就是物理上的分离。你可以通过将应用分割成不同的组件,然后把每个组件部署到不同的JVM上而实现分离。这些组件间通过远程访问机制进行通讯,比如RMI、CORBA或者WebServices。物理分离实现了分离,也实现了松耦合,但负面影响是开支很大。为实现分离而专门采用远程访问机制,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。这会增加开发和部署不必要的复杂性,性能上所受到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的。
模块系统
模块系统的作用位于逻辑分离和物理分离之间。它强调模块分离,但各个模块仍然部署到同一个JVM中,而且模块间的通讯由简单传统的方法调用组成,因此不会有运行时的开支负担。在Java生态系统中最流行的模块框架是OSGi。它是一个成熟的规范,具有几个不同的实现。在OSGi中,模块被称作bundle,每个bundle等同于一个JAR。每个bundle也包含一个 META-INF/MANIFEST.MF文件,这个文件会宣布导出哪些包(package)以及导入哪些包。只有那些导出包中的类才能被其他 bundle所使用,而其他包都只面向包的内部成员,包里的类也只能在自身bundle中使用。
比如下面这个声明:
Manifest-Version: 1.0
Import-Package: net.krecan.spring.osgi.common
Export-Package: net.krecan.spring.osgi.dao
Bundle-Version: 1.0.0
Bundle-Name: demo-spring-osgi-dao
Bundle-SymbolicName: net.krecan.spring-osgi.demo-spring-osgi-dao